[曲介]第一號交響曲「 古代世界七大奇蹟」 Symphony No. 1 “Seven Wonders of the Ancient World”

在古代世界,歐洲七座最美麗的偉大建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Seven Wonders of the Ancient World)。荷蘭青年作曲家艾立克斯·波曼(Alex Poelman, 1981~)在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古代世界七大奇蹟》(Symphony No. 1 “Seven Wonders of the Ancient World”, 2004)中,為這些輝煌的人類成就描繪了一幅音樂肖像。這首交響曲的配器精巧而華麗,描繪了古代君王的權力以及他們建造的最美麗的建築和藝術作品的輝煌,而且其中成功地包含了引人入勝的東方韻味和神秘的異國風情。

[曲介]古代城市 「佩特拉」-沈睡於沙漠中的玫瑰色雕塑 古代都市「ペトラ」-砂漠に眠る薔薇色の彫刻

古代城市「佩特拉」(古代都市「ペトラ」-砂漠に眠る薔薇色の彫刻)由日本東海大學相模高中管樂社(東海大学附属相模高等学校吹奏楽部)為第40屆定期音樂會委託日本作曲家八木澤教司(Satoshi Yagisawa, 1975~)創作並首演,首演由管樂社的指導老師,同時也是作曲家的大學學長矢島周司(Syuji Yajima)指揮,也是作曲家世界遺産&古代遺跡系列(目前共有九部)的第五部作品

[曲介]空中城市「馬丘比丘」-失落的太陽神殿之秘 空中都市「マチュピチュ」-隠された太陽神殿の謎

空中城市「馬丘比丘」-失落的太陽神殿之秘(空中都市「マチュピチュ」-隠された太陽神殿の謎)由日本川口市自由合奏交響管樂團(Ensemble Liberte Wind Orchestra, Kawaguchi City)於2004年為三十週年定期音樂會委託日本作曲家八木澤教司(Satoshi Yagisawa, 1975~)創作並首演,也是作曲家世界遺産&古代遺跡系列(目前共有九部)的第二部作品

[曲介]聖保羅狂歡節 Carnaval in Sān Paulo

美國作曲家詹姆士·巴恩斯(James Barnes, 1949~)於2003年創作的聖保羅狂歡節(Carnaval in Sān Paulo)是一首有趣的森巴舞曲,慶祝在巴西聖保羅舉辦的狂歡節

[曲介]加勒比海變奏曲 Caribbean Variation on a Tune

荷蘭作曲家雅各伯·迪·韓(Jacob de Haan, 1959~),在開頭創作的安靜而甜美的旋律後,讓音樂不間斷地進入帶有假期加勒比海氣息的變奏,除了打擊樂器的森巴節奏外,特別加入了特色的森巴哨(Samba Whistle, Samba Flute, Apito de Samba)也為曲子帶來了額外的熱鬧氣氛!

[曲介]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

美國作曲家凱利·班奈特(Kelly Bennette, 1962~)以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 1832~1898),耳熟能詳的故事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為本,創作管樂原創作品

[曲介]聖馬可的迴響 Echoes of San Marco

聖馬可的迴響(Echoes of San Marco)於2016年由美國空軍樂隊(United States Air Force Band)指揮官賴瑞‧H‧朗(Larry H. Lang)上校為樂團75週年委託創作,向義大利文藝復興作曲大師喬凡尼‧加布里耶利(Giovanni Gabrieli, 1554~1612)致敬

[曲介]進行曲, 作品99號 March, Op.99

瑟蓋·瑟蓋耶維奇·普羅高飛耶夫(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Прокофьев, 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在1943年創作、1946年出版的這首進行曲, 作品99號(March, Op.99)則是幾首他為管樂團原創的進行曲中最「普羅高飛耶夫」,最為精彩的,也是當時相當創新的進行曲。

[曲介]水手和鯨魚 Of Sailors and Whales

水手和鯨魚(Of Sailors and Whales)是美國作曲家威廉·法蘭西斯·馬克白(William Francis McBeth, 1933~2012)基於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於1851年創作的經典小說-白鯨記(Moby Dick)中的五個場景(角色),而為交響管樂團創作的五樂章組曲

[曲介]潮汐的色彩 Del Color de las Mareas

潮汐的色彩(Del Color de las Mareas)是西班牙作曲家荷塞·米格·法佑斯-約旦(José Miguel Fayos-Jordán, 1980-)於2012年為了紀念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自治區阿利坎特省(Alicante)的夏比亞(瓦倫西亞語) / 哈維亞(卡斯提亞語,即西班牙語) (Xàbia / Jávea)獲得城鎮(Villa, 為西班牙行政區劃)之名400週年而創作

[曲介]向華金·索羅亞致敬 Homenaje a Joaquín Sorolla

向華金·索羅亞致敬(Homenaje a Joaquín Sorolla)是西班牙作曲家貝納多·亞當·費列羅(Bernardo Adam Ferrero, 1942~2022)於1988年受西班牙瓦倫西亞國際管樂大賽(Certamen Internacional de Bandas de Música de Valencia)委託創作,作為第一組(Secció Primera)指定曲。

向華金·索羅亞致敬為四個樂章的組曲,貝納多·亞當·費列羅受到西班牙瓦倫西亞印象派畫家華金·索羅亞(Joaquín Sorolla, 1863~1923)的啟發,創作了此曲描寫了四幅其名作,透過其豐富的配器,暗示了這些華麗畫作的氛圍與色彩,一個充滿光、色彩、和諧、色彩主義、詩意印象、美學與動態比例的世界。

[比賽]挪威管樂比賽(NM Janitsjar)選曲歷史

挪威管樂比賽(NM Janitsjar)至2023年已舉辦39屆,最近的30屆均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的奧拉夫音樂廳(Olavshallen)舉辦,比賽從一開始舉辦便是挪威演奏管樂原創音樂的最重要舞台,特別是最近幾年,比賽更是將新音樂帶給參賽者與大眾的絕佳機會,這篇文章將首先聚焦在比賽的曲目與歷史上,但也將指出90年代以來我們所看到的一些趨勢

[曲介]Caminõs da Fin da Terra 《世界的盡頭》

《世界的盡頭》(Caminõs da Fin da Terra)為西班牙作曲家安東·奧考德(Antón Alcalde, 1992-)於2011年完成的作品,並獲第四屆加利西亞管樂作曲比賽(Concurso Galego de Composición para Banda de Música)第二組(Segunda Categoría, 為51~70人管樂團創作)首獎。2012年成為第六屆加利西亞管樂比賽(Certame Galego de Bandas de Música)第二組(Sección Segunda, 51~70人管樂團)指定曲。

樂曲的副標題為兩首加利西亞民謠旋律的交響變容(Symphonic Metamorphosis on Two Galacian Folk Tunes),而這兩首民謠分別是「下雨時的鳥」(O Paxaro cando chove)與「五月來了」(Ahí ven o Maio),而除了這兩首民謠,作曲家更使用了自己的主題旋律搭配變奏,並化用許多加利西亞民俗舞蹈的節奏風格,如在樂譜中出現的演奏指示"alla muiñeira"、"alla pandeirada"、"alla xota",這些都是加利西亞民俗舞蹈常見的類型。

[曲介]皮卡迪利圓環 Piccadilly Circus

西班牙作曲家荷塞.維森特.艾格亞.印薩(José Vicente Egea Insa, 1961-)於1990年拜訪英國倫敦時,於著名、繁華的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偶然聽到了一段凱爾特(Celtic)音樂的旋律而有了靈感創作此曲。皮卡迪利圓環是一首會使用在摩爾人與基督徒慶典(Moros i Cristians)中的基督徒進行曲(Marcha Cristiana)。作曲家大膽地對此類進行曲做了創新,尤其在打擊樂的使用、和聲與形式的改變,這首傑出的創作也因此獲得了1992年由西班牙阿爾科伊(Alcoy, 摩爾人與基督徒慶典舉辦的重要城鎮之一)聖喬治協會(Asociación de San Jorge)舉辦的第二十八屆節慶音樂節(Festival de Música Festera)的阿曼多.布蘭克.龐索達(Amando Blanquer Ponsoda, 1935~2005, 為西班牙著名管樂作曲家)作曲比賽首獎。

[曲介]Danceries 舞曲

英國作曲家肯尼斯.赫斯凱(Kenneth Hesketh, 1968-)將約翰.普雷佛德(John Playford, 1623~1686/7)於1651年出版的舞蹈大師(The Dancing Master, 第一版原名為The English Dancing Master)中原有的文藝復興時期舞曲旋律搭配新的創意與素材創作了《舞曲》(Danceries)

1999年作曲家本人製作了管樂團的版本,並於2000年4月由克拉克.倫德爾(Clark Rundell)指揮皇家北方音樂院交響管樂團(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Wind Orchestra)於英國管樂協會/皇家北方音樂院國際管樂節(BASBWE/RNCM International Wind Festival)中首演。

《舞曲》(Danceries)自1999年創作以來,受到廣泛的歡迎,更於2005年成為第十五屆世界管樂大賽(WMC)第二高的級別第一組(1st Division)的指定曲(Test Piece)。作曲家也於2011年創作了同樣為四個樂章的續作第二套《舞曲 II》(Danceries Set II)。

從歷史、地域與作品一窺管樂團的編制與音響-(8)義大利

1901年,亞歷山卓·維賽拉(Allesandro Vessella)所提出的編制獲得戰爭部長主持的委員會通過與義大利皇家法令的批准,明確地區分簧片樂器(Ance)、清亮銅管樂器(Ottoni chiari, 即圓柱管徑銅管樂器)與厚重銅管樂器(Ottoni scuri, 即圓錐管徑銅管樂器)家族,並採用其倡導的薩克斯風,其中80人,而後擴增為102人的大型樂團編制(Grande Banda)更由義大利軍樂隊採用,後也常稱此種大型編制為維賽拉編制(Organico Vesselliana)

進行曲大王約翰·菲利浦·蘇沙(John Philip Sousa)的作品與錄音集

約翰·菲利浦·蘇沙(John Philip Sousa, 1854~1932),為美國作曲家與指揮,以「進行曲大王」或「美國進行曲大王」為人所知。曾經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United States Marine Band)並於1880~1892年擔任指揮。其作品包含了137首進行曲、15部輕歌劇、5首序曲、11首組曲、24首舞曲、28首幻想曲與322首19世紀的交響作品。其中最值得推薦的當然是進行曲作品。

魔戒交響曲30週年,重返中土

荷蘭作曲家約翰·迪·梅(Johan de Meij)所創作的第一號交響曲“魔戒” (Symphony No. 1 “The Lord of the Rings”)在2018年屆滿30週年。

此時,約翰·迪·梅也宣佈了他的第五號交響曲“重返中土” (Symphony No. 5 “Return to Middle Earth”)

[曲介] Danse Funambulesque 鋼索人之舞

裘斯.史坦斯1893年生於比利時伊克賽爾(Ixelles),1971年逝世於布魯塞爾(Brussels)。身兼作曲家、管風琴家與樂團指揮。儘管他於1907~1911於皇家布魯塞爾音樂院(Conservatoire Royal de Musique of Brussels)主修視唱聽寫與小提琴,也曾於指揮上接受比利時知名指揮與作曲家保羅.吉爾森(Paul Gilson)的指導,但在作曲上,則是完完全全的自學而成。

1925年身為比利時知名作曲家團體「綜合主義派」(Les Synthétistes)一員的他為室內樂團創作了鋼索人之舞,1929年,完成了給交響管樂團的版本,並且題獻給比利時皇家禁衛軍管樂團(Royal Symphonic Band of the Belgian Guides)的樂長亞瑟.裴沃(Arthur Prévost)。曲子原來是以自由即興舞蹈的伴奏為發想,包含慵懶而具悲劇性的首段和充滿生機的第二段,最後導向狂野的終段,曲中包含了多重節奏。值得一提的是曲首優美而哀傷的長笛獨奏。

約翰·迪·梅(Johan de Meij)的協奏曲新作-「給予之時」(大協奏曲,為簧管五重奏與交響管樂團) “Un Momento Dado" (Concerto Grosso for Reed Quintet & Wind Orchestra)

(文中、末有試聽、音樂會影片!) 這首曲子是為 Calefax Reed Quintet 簧管五重奏與管樂團所繼續閱讀 “約翰·迪·梅(Johan de Meij)的協奏曲新作-「給予之時」(大協奏曲,為簧管五重奏與交響管樂團) “Un Momento Dado" (Concerto Grosso for Reed Quintet & Wind Orchestra)"

[曲介]Symphony No. 3 “Urban Landscape” 第三號交響曲「城市景色」

繼2015年創作,2016年首演的第一號交響曲「大天使」(Symphony No. 1 “The Archangels”)與2018年創作首演的第二號交響曲「江戶景緻」(Symphony No. 2 “Views of Edo”)後,瑞士作曲家法蘭柯·切薩里尼(Franco Cesarini)推出了他的第三號交響曲「城市景色」(Symphony No. 3 “Urban Landscape”)。

第三號交響曲「城市景色」(Symphony No. 3 “Urban Landscape”),包含了總長約30分鐘的三個樂章,以美國芝加哥(Chicago)之美為啟發,成為這個密西根湖湖畔(Lake Michigan)大都會的華麗描繪。

[曲介]Symphony No. 2 “Views of Edo” 第二號交響曲「江戶景緻」

繼2015年創作,2016年首演的第一號交響曲「大天使」(Symphony No. 1 “The Archangels”)後。

瑞士作曲家法蘭柯·切薩里尼(Franco Cesarini)歷經兩年的作曲,完成了他的第二號交響曲「江戶景緻」(Symphony No. 2 “Views of Edo”),包含了總長約40分鐘的五個樂章,此曲以東京古稱江戶(Edo)為名,受日本木版畫大師歌川広重(Utagawa Hiroshige)於1856~1858年間創作的作品名所江戸百景(めいしょえどひゃっけい)啟發。

從歷史、地域與作品一窺管樂團的編制與音響-(7)德國、奧地利

傳統德奧是編制與目前所熟悉的編制相較,長笛與薩克斯風並未納入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維普瑞契當時在樂器發明製造上與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 1814~1894)認知相左。

薩克斯風除了在19世紀未獲維普瑞契支持加入德國的軍樂系統(甚至影響了許多中東歐,乃至俄國等樂器輸出國),後來又歷經大戰、納粹統治…等等政治影響,直到20世紀後半,德國軍樂隊(管樂團)才正式納入薩克斯風,方將中音域的重心從銅管樂器置換為木管樂器。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管樂作品與改編

2020年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誕生兩百五十週年

貝多芬的年代其實略早於19世紀管樂器大幅改良的高峰,因此沒有機會看到這部分的發展,但他也為當時風行的管樂合奏Harmoniemusik和早期的軍樂隊留下了一些作品,或者是其他作編曲家以Hamoniemusik的方式留下了編曲。

分享兩個有趣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Symphony No. 9)管樂版本

[曲介]Marco Polo “El Libro de la India” 馬可·波羅 「印度之書」

西班牙作曲家路易斯‧塞拉諾‧阿拉勒孔(Luis Serrano Alarcón, 1972-)以馬可·波羅遊記書中情節為題材,創作了馬可·波羅三部曲(Marco Polo Trilogy)。

馬可·波羅 「印度之書」(Marco Polo “El Libro de la India" (“The Book of India"))為馬可·波羅三部曲中的三部曲。

阿拉勒孔在馬可·波羅三部曲中,依據每一部所描述的地域,巧妙地使用中東、西亞、西藏、中國、印度等地的民族樂器,增添了描述旅程的即視感。

[曲介]Marco Polo “The Cathay Years” 馬可·波羅 「契丹之年」

西班牙作曲家路易斯‧塞拉諾‧阿拉勒孔(Luis Serrano Alarcón, 1972-)以馬可·波羅遊記書中情節為題材,創作了馬可·波羅三部曲(Marco Polo Trilogy)。

馬可·波羅 「絲綢之路」(Marco Polo “The Cathay Year" )為馬可·波羅三部曲中的二部曲。

阿拉勒孔在馬可·波羅三部曲中,依據每一部所描述的地域,巧妙地使用中東、西亞、西藏、中國、印度等地的民族樂器,增添了描述旅程的即視感。

[曲介]Marco Polo “La Ruta de la Seda” 馬可·波羅 「絲綢之路」

西班牙作曲家路易斯‧塞拉諾‧阿拉勒孔(Luis Serrano Alarcón, 1972-)以馬可·波羅遊記書中情節為題材,創作了馬可·波羅三部曲(Marco Polo Trilogy)。

馬可·波羅 「絲綢之路」(Marco Polo “La Ruta de la Seda" )為馬可·波羅三部曲中的首部曲。

阿拉勒孔在馬可·波羅三部曲中,依據每一部所描述的地域,巧妙地使用中東、西亞、西藏、中國、印度等地的民族樂器,增添了描述旅程的即視感。

從歷史、地域與作品一窺管樂團的編制與音響-(6)法國、比利時

傳統的法式管樂團(大型軍樂隊)編制與現今常見的管樂團編制不同,大致上可以說是管樂團(Concert Band)和(英式)銅管樂團(Brass Band)的”綜合”!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