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介] Danse Funambulesque 鋼索人之舞

鋼索人之舞 / 裘斯·史坦斯
Danse Funambulesque / Jules Strens (1893~1971)

2003年荷蘭WMC荷蘭管樂公開賽(WMC Open Dutch Champions)指定曲


(文末有試聽影片!)

裘斯·史坦斯(Jules Strens),1893年生於比利時伊克賽爾(Ixelles),1971年逝世於布魯塞爾(Brussels)。身兼作曲家、管風琴家與樂團指揮。儘管他於1907~1911於皇家布魯塞爾音樂院(Conservatoire Royal de Musique of Brussels)主修視唱聽寫與小提琴,也曾於指揮上接受比利時知名指揮與作曲家保羅.吉爾森(Paul Gilson)的指導,但在作曲上,則是完完全全的自學而成。

1922年起,他於皇家蒙內交響樂團(Orchestre Royal de la Monnaie)擔任小提琴手,在1931~1934,帶領布魯塞爾交響協會(Association Symphonique of Brussels),同時也活耀於以他為名的史坦斯四重奏(Strenskwartet),二戰後,在於克勒(Uccle)擔任教堂管風琴手。同時他也是比利時知名作曲家團體「綜合主義派」(Les Synthétistes)的一員。

史坦斯的作曲最早受到理查.史特勞斯的影響,這可以從他早期的作品吉爾.布拉斯交響變奏曲(Variations Symphoniques Gil Blas)窺見,後來受到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常採用富旋律性而無常的句法與變化的管弦樂色彩,如同此曲鋼索人之舞。

對新節奏與音響色彩的探求,及不斷地使用多重節奏的手法成為了史坦斯個人最大的作曲特色。

他的抒情作品曾經獲得Kogral大獎(1963),個人則曾獲得Salabert大獎(1927)。而他的作品也獲得以下重要獎項:

● 吉爾.布拉斯交響變奏曲(Variations Symphoniques Gil Blas)-Prize of the Concerts Ysaye (1922)
● 悲劇舞曲(Danse Tragique)-Prize of the Société Royale d’Harmonie of Antwerp (1939)
● 多重節奏幻想曲(Rhapsodie Polyrythmique)-Prize of the Province of Brabant (1940)

1925年他為室內樂團創作了鋼索人之舞,1929年,完成了給交響管樂團的版本,並且題獻給比利時皇家禁衛軍管樂團(Royal Symphonic Band of the Belgian Guides)的樂長亞瑟.裴沃(Arthur Prévost)。曲子原來是以自由即興舞蹈的伴奏為發想,包含慵懶而具悲劇性的首段和充滿生機的第二段,最後導向狂野的終段,曲中包含了多重節奏。值得一提的是曲首優美而哀傷的長笛獨奏。

「綜合主義派」(Les Synthétistes)

在比利時著名指揮與作曲家保羅.吉爾森(Paul Gilson, 1865-1942)的60大壽上,幾位他的優秀學生組成了這個比利時的作曲家團體。以莫瑞茲·舒馬克(Maurits Schoemaker, 1890~1954)為首,創立的成員還包括:馬歇爾·波特(Marcel Poot, 1901~1988)裘斯·史坦斯(Jules Strens, 1893~1971)賽歐·迪瓊克(Théo Dejoncker, 1894~1964)荷涅·貝尼耶(René Bernier, 1905~1984)加斯頓·布蘭達(Gaston Brenta, 1902~1969)與侯貝.歐特雷(Robert Otlet),歐特雷隨後不再作曲,而由鋼琴演奏家馮希斯·德·布歸農(Francis de Bourguignon, 1890~1961)所取代。

他們的目標在於綜合(Synthesize)當代音樂的各種趨勢,同時基於前人的創作經驗,寫作出屬於當代的音樂,結合前人的經驗與當代的趨勢。

除了部分的室內樂作品以外,受到熱愛管樂的保羅.吉爾森的建議,與當時比利時皇家禁衛軍管樂團樂長亞瑟.裴沃的敦促,他們開始為這個當時比利時國內唯一的大型職業樂團創作管樂作品,起初多為早期創作的重作。

1927年6月21日於布魯塞爾舉辦了「綜合主義派」的第一次公開發表會,由亞瑟.裴沃指揮比利時皇家禁衛軍管樂團演出。

傳統法式管樂團編制

1843年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也就是現為大家所熟知的薩克斯風(Saxophone)家族的發明者) 發明了他的一系列形狀相仿、大小不同、調性不同的樂器-薩氏號(Saxhorn)薩克斯的靈感起源於提琴家族,而想在木管和銅管樂器中在音域上由高到低各發展出一系列的樂器,而成果就是薩克斯風和薩克斯號。

1844年在一次工業展覽中,Sax有機會向王室展示他的新發明,也間接促成了一個攸關當時法國軍樂隊編制的比賽。在1845年的這個比賽中Sax第一次為了強調薩氏號是一個系統的家族樂器而採用薩克斯號這個命名,而不同音域的樂器就以Saxhorn加上上述表示相對音高的單語來稱呼。這場在巴黎公開舉行的比賽中,由全隊採用薩氏號的樂隊對上了仍採用奧菲克萊德號(Ophicléide)的傳統樂隊,根據比賽的結果,由於薩氏號的優越性能,法國的軍樂隊開始大量的採用薩氏號與薩克斯風,這個風潮也同樣帶到了如:比利時與義大利等國家。

管樂團的編制則隨著時代,地域、文化與作曲家而有不同,尤其不同國家慣用的編制與音樂的創作習慣不同,也導致使用的樂器與習慣的管樂團音響平衡不同。傳統上法國、比利時與義大利的軍樂隊使用薩克斯號(Saxhorn)的完整家族,使樂團有全音域完整的厚實溫暖的錐狀銅管樂器音響,是只使用上低音號與低音號的英、美及其他國家未見的。

在法國,創立傳統法式管樂團(大型軍樂隊)編制知名法國共和衛隊(禁衛軍)交響管樂團(Orchestre d’harmonie de la Garde Républicaine)的曲目影響,出現了相當多高度交響化、分工精緻的作、編曲目。而在比利時,如同只招收法國音樂最高學府-巴黎高等音樂院(CNSMD)畢業生作為成員的法國共和衛隊(禁衛軍)交響管樂團,只招收比利時音樂最高學府-布魯塞爾皇家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Royal de Bruxelles)畢業生作為成員的比利時皇家禁衛軍管樂團同樣也是採用這樣的編制,而當時吸引了許多比利時作曲家為其創作交響管樂團的經典曲目,包括「綜合主義派」。

傳統的法式管樂團(大型軍樂隊)編制為達到交響化的音響,除了在作、編曲上分工精緻外,在編制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 有龐大的齊奏單簧管群(Tutti Clarinets),但又獨立出如管弦樂團的獨奏單簧管(Solo Clarinet)。
● 使用短號(Cornet),以及傅魯格號(Flugelhorn=Saxhorn Contralto)、中音號(Alto Horn=Tenor Horn=Saxhorn Alto)、細管上低音號(Baritone Horn=Saxhorn Baryton)、低音薩克斯號(Saxhorn Basse)、低音號(Tuba=Saxhorn Contrebasse)等薩克斯號家族樂器。
● 除了齊奏單簧管,薩克斯風群,低音薩克斯號(相當於上低音號),齊奏低音號,這些原為演奏或支援原來弦樂演奏的部份的齊奏樂器外,其餘樂器的編制與數量皆保持與管弦樂團相仿。這也是除了龐大單簧管群外,其音響平衡概念與一般管樂團不同的原因之一。

而鋼索人之舞(Danse Funambulesque),正是使用此編制所創作的曲目。

Piccolo – 1
Flute 1 & 2 – 4
Oboe 1 & 2 – 2
English Horn – 1
Bassoon 1 & 2 – 2
Contrabassoon – 1
bE Clarinet – 1
bB Clarinet –15 (含Solo Clarinet)
Bass Clarinet – 1
Contrabass Clarinet – 1
Alto Saxophone – 2
Tenor Saxophone – 1
Baritone Saxophone – 1
Trumpet 1, 2 & 3– 3
Cornet 1 & 2 – 2
French Horn 1-4 – 4
Trombone 1-3 – 3
bB Bugle (Flugelhorn)– 2
bE Saxhorn Alto (Alto Horn) – 2
bB Saxhorn Baryton (Baritone) – 2
bB Saxhorn Basse – 3
bE & bB Saxhorn Contrebasse – 3 (含Tuba)
Contrebasse à Cordes (String Bass) – 1
Timpani– 1
Percussion– 5

現今,包括法國,絕大多數各個國家的交響管樂團都捨棄使用中音號(Alto Horn)與細管上低音號(Baritone Horn),而保留短號(Cornet)、傅魯格號(Flugelhorn)、上低音號或低音薩克斯號(Euphonium or Saxhorn (Basse))與低音號(Tuba)為仍使用的薩克斯號家族銅管樂器,但仍然不變的是,依然採用龐大的單簧管群作為交響管樂團中重要的齊奏聲部,目前也有作曲家偏好這種編制方式,獨立出獨奏單簧管(Solo Clarinet)與齊奏單簧管群(Tutti Clarinets)來創作交響化的曲目。

鋼索人之舞(Danse Funambulesque)這樣採用傳統法式管樂團(大型軍樂隊)編制的經典曲目,樂譜多因出版年代久遠、非英語的語言文化傳遞隔閡而不為人知或絕版,即使少數流傳也很少有機會能以原來的編制與配器作演出。鋼索人之舞曾經於荷蘭出版社Mythen Hollanda,由荷蘭海軍陸戰隊樂隊(Marinierskapel der Koninklijke Marine)前指揮赫特.包特豪許(Gert Buitenhuis)重新依當代管樂團常見編制重新配器出版。

2000年,原本大量出版比利時皇家禁衛軍管樂團的比利時唱片公司René Gailly停止營業,之後CD版權落入荷蘭World Wind Music與比利時Hafabra Music,兩家出版社分別將部分CD重製,同時也繼續發行該團的新錄音,由於Hafabra Music同時也是比利時著名的管樂樂譜出版社,故在重製CD時曾將其中該團演奏過的部分經典曲目以Great Repertoire from the Belgian Guides為系列名稱,忠實地以當時的編制,不作配器上的更動而再版樂譜,才有今晚演出的樂譜版本!也不致埋沒這首經典的管樂原創曲目!

收到新網誌上架的郵件通知,也讓更多管樂愛好者看到吧:

延伸閱讀:

發表者:邱浩瑋 vvhitewhale

業餘管樂愛好者,透過研究、寫作與介紹網路上免費的影音資源,發掘更多不同的管樂可能性!

[曲介] Danse Funambulesque 鋼索人之舞 有 “ 3 則迴響 ”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