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介]Coppèlia 《柯碧莉亞》選曲


古典芭蕾領域有兩大流派:法派與俄派,兩者一直相互影響。其中古典芭蕾核心源於法國,包括基本動作、標準服裝、典雅形式、甚至裹腳與舞鞋。

里奧·德利伯(Léo Delibes, 1836~1891)

被視為古典芭蕾音樂之父的法國作曲家里奧·德利伯(Léo Delibes, 1836~1891)是第一個使用古典交響樂的技巧,創作獨立完整的芭蕾舞劇配樂的作曲家,以優雅、生動的旋律配合舞蹈。在19世紀中葉開啟了芭蕾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也啟發了另一位俄國芭蕾音樂大師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的創作,他特別欣賞1876年創作的芭蕾舞劇《希爾薇婭》(Sylvia),第一次看到樂譜時,曾寫信給贊助他的梅克夫人:「多麼迷人、豐富的旋律!它讓我感到羞愧,如果知道有這首曲子,我就不會寫《天鵝湖》(Swan Lake)了,《天鵝湖》和它比起來,不過是蹩腳貨而已。」

德利伯於1870年5月25日完成並首演,被譽為三大法國芭蕾舞劇之一的代表作《柯碧莉亞》(Coppélia),副標題為《有著琺瑯眼睛的少女》(La Fille aux Yeux d’Émail),是其中唯一以詼諧故事題材而備受世人喜愛的經典喜劇。

1870年於首演中飾演
史娃尼爾達(Swanilda)的
16歲朱塞皮娜·博扎奇
(Giuseppina Bozzacchi)

故事元素來自於德國作家E·T·A 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 1776~1822)的短篇小說《睡魔》(Der Sandmann),描述老博士柯伯留斯(Dr. Coppélius)製造一尊真人大小、惟妙惟肖的機器跳舞娃娃柯碧莉亞,沒想到竟讓鄉村青年法蘭茲(Franz)瘋狂地迷戀,柯伯留斯利用法蘭茲進行大膽的靈魂轉移實驗試圖要讓柯碧莉亞活過來,而法蘭茲的女友史娃尼爾達(Swanilda)此時扮成復活的柯碧莉亞,拯救了法蘭茲,最後兩人順利訂婚歡慶的幻想故事。

今晚演出的選曲,是由前西班牙空軍樂隊(Banda De Aviación)指揮曼努埃·戈梅茲·德·阿里巴(Manuel Gomez de Arriba, 1904~1974)以幻想曲的方式改編,這種方式也是當時常見的將歌劇、芭蕾舞劇以不間斷的組曲方式編曲。包含了芭蕾舞劇第一幕中以法國號演奏帶有浪漫氣質的前奏與三拍子強烈節奏的馬厝卡舞曲(Prélude et Mazurka)、史娃尼爾達出場的慢圓舞曲(Valse Lente)、第二幕中史娃尼爾達扮成柯碧莉亞活過來的場景(Scène)、娃娃圓舞曲(Valse de la poupée)、第一幕中村民們共舞的柴達斯, 匈牙利舞曲(Csárdás, Danse hongroise)

西班牙拉法爾「音樂藝術」管樂團(Banda “Arte Musical" de Rafal)演奏
曼努埃·戈梅茲·德·阿里巴(Manuel Gomez de Arriba)編曲的《柯碧莉亞》選曲(Coppélia)
莫斯科大劇院波修瓦芭蕾舞團(Bolshoi Theatre)演出《柯碧莉亞》(Coppélia)

收到新網誌上架的郵件通知,也讓更多管樂愛好者看到吧:


發表者:邱浩瑋 vvhitewhale

業餘管樂愛好者,透過研究、寫作與介紹網路上免費的影音資源,發掘更多不同的管樂可能性!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