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phonium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過去01.蛇號(Serpent)與奧菲克萊德號(Ophicléide)

粗管上低音號(Euphonium)與低音號(Tuba)的前身可回朔至蛇號(Serpent),蛇號最早可能是在1590年由法國歐賽赫(Auxerre)人卡農·埃德美·紀雍(Canon Edmé Guillaume)所發明,蛇號為木製(多為核桃木),外覆黑色、棕色皮革或羊皮紙,使用如同當代銅管樂器的號嘴,號嘴材質為象牙、木頭或金屬,管身上具6個以手指按壓的音孔,後來的改良加上木管樂器鍵機(Key)最多可至14個音孔,但主要的6個音孔仍由手指按壓,鍵機則用於按壓其他調整音高的音孔,音域約可達三個八度,由於形狀如蛇而得其名。

蛇號(Serpent)01正面
蛇號(Serpent)01背面
 1850年由湯馬士·奇(Thomas Key)製作的14鍵蛇號,藏於蘇格蘭皇家音樂院(Royal Conservatoire of Scotland)02
低音長號演奏家道格拉斯·瑤(Douglas Yeo, 1955-)演奏約在1812,法國巴黎C. 波段(C. Baudouin)製作的蛇
法國薩克斯號與歷史銅管演奏家派翠克·威巴特(Patrick Wibart)演奏當代瑞士蛇號製作者史蒂芬·伯格(Stephan Berger)製作的樂器

除了常見的低音蛇號,現存最低音的樂器為倍低音蛇號,當代的樂器製造公司克里斯多佛·孟克(Christopher Monk)樂器,目前仍在製造橫跨四個八度的蛇號家族。

約1840年由喬瑟夫與理查·伍德(Joseph & Richard Wood)製作的11鍵倍低音蛇號,藏於英國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03
道格拉斯·瑤與克里斯多佛·孟克樂器製作的高音蛇號(Soprano in C (“Worm”))、次中音蛇號(Tenor in C (“Serpenteau"))、低音蛇號(Bass in C)與倍低音蛇號(Contrabass in C (“Anaconda”))04

不同型制的木管號05

蛇號的起源可能來自於形制接近的高音樂器木管號(Cornetto),木管號同樣為木製外覆皮革或羊皮紙號嘴材質為象牙、骨頭或獸角,管身上具6個以手指1個以拇指按壓的指孔,由於具備了蛇號未使用的拇指孔,因此也有一派說法不認為蛇號來自木管號。






權威合奏團(Ensemble Authentia)的木管號手蕾妮·蘭芭勒(Lene Langballe)介紹木管號系列影片
左為教堂(法)式,右為軍隊(英)式蛇號,軍隊(英)式繞管更加緊配,而需要以金屬支柱固定06

知名的霍恩博斯特爾-薩克斯樂器分類法(Hornbostel-Sachs Systematik)將蛇號分類為銅管樂器,最早用來伴奏與加強支撐教堂合唱中的低音聲部,幾乎每個教堂中都有蛇號手。約18世紀中葉,常見於管樂合奏Harmoniemusik中成為低音的第九聲部。尤其在法國大革命後,蛇號開始被應用在軍樂隊和交響樂團中,也因此產生原來的適合立持、彎折部分較開放而體積較大的教堂(法)式與適合橫持行進演奏、彎折部分較緊配、加上補強結構金屬支柱而體積較小的軍隊(英)式樂器,與其相對應的演奏方式。

兩種不同的演奏蛇號方式
英國軍樂隊中使用的軍隊(英)式蛇號

在18世紀的交響樂中,如: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與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作品皆可見其使用,而直到19世紀被其他樂器取代前,都還可見於當時的交響作品,如:菲力克斯·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的數首作品、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黎恩濟(Rienzi)艾克托·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18世紀末,由於工藝的進步,開始出現了各種以木頭、金屬或純金屬製作的直式蛇號(Straight / Upright Serpent),或統稱低音號角(Bass Horn)。最初約在1780年代法國里爾(Lille)人J·J·賀吉博(J. J. Régibo)發明了可如低音管型制拆裝、方便行進握持、指法相同而更容易發聲,命名為軍用蛇號(Serpent Militaire)的樂器,也因此慣稱低音管蛇號(Serpent Basson),這項發明很快為普魯士的軍隊所廣為使用,因此也常稱普魯士低音管(Basson Prusse),可能是由於字面上的誤植,最後成了俄式低音管(Basson Russe / Russian Bassoon),而這樣的銅管樂器,除了有與低音管類似的外型,也常常附有蛇頭裝飾的鐘型口(Bell)

佛維耶蛇號(Serpent Forveille)則是首創以樂器發明者為樂器名的先驅。這些不同的低音號角有些也以風行的地區為名,如大部分以木頭為材質的德國低音號角(German Bass Horn)、以純金屬為材質的英國低音號角(English Bass Horn)摩拉維亞低音號角(Moravian Bass Horn)。而風行於義大利,具金屬鐘型口,管身多為木製,常以蛇號(Serpentone)記譜的低音號角(Cimbasso),其名或許來自於義大利文低音號角(Corno in Basso)的縮寫(C. in basso)誤植,此樂器當代已廢棄不用,而常以長號家族的同名樂器(實為一種倍低音長號)取代

直式蛇號(Straight / Upright Serpent),或統稱低音號角(Bass Horn)07
低音-上低音號
(Bass Euphonium)08

而這些直式蛇號、低音號角直到後繼的樂器已經發明、製造,仍有不少的樂器製造者投入改良與製造,有趣的是,如在公認的上低音號(Euphonium)發明後幾年,德國的樂器製造者韓希屈·喬瑟夫·哈森艾爾(Heinrich Joseph Haseneier, 1798~1890)仍將其樂器命名為低音-上低音號(Bass Euphonium)


19世紀時,由於蛇號音量過小且難以控制音準和音色,逐漸被奧菲克萊德號(Ophicléide)取代。

有鍵步號(Keyed Bugle)

奧菲克萊德號的前身為有鍵步號(Keyed Bugle),其前身為吹奏信號的號角(Bugle),在德國也稱富魯格號(Flugelhorn)。

約1750年,德國漢諾威(Hannover)的輕步兵營採用一種粗管徑的銅號,由在側翼負責狩獵的軍官Flügelmeister(Flügel意為翅膀)吹奏,因此稱富魯格號(Flügelhorn),英國的輕步兵採用同樣的號角,而在法國則以Bugle為稱。1810年,英國愛爾蘭軍樂隊指揮喬瑟夫·哈勒代(Joseph Haliday)發明了5鍵有鍵步號,隨後又再加上可以拓展音域,並改善音準的1個鍵,並以此標準的6鍵有鍵步號於1811年註冊專利,有鍵步號經過後來的改良,可達5~12鍵,大多使用於管(軍)樂隊中,一直流行到被具閥門(Valve)的短號(Cornet)所取代。

美國演奏家羅夫·道德簡(Ralph Dodgeon)演奏介紹有鍵步號
同音域的粗管上低音號(Euphonium)與低音奧菲克萊德號(Ophicléide)

1815年滑鐵盧戰役後,軍隊凱旋回到巴黎,軍樂隊行列中,俄國的康士坦丁大公(Great Duke Konstantin)注意到英國擲彈衛隊軍樂隊(Band of th Gredadier Guards)中一位演奏有鍵步號的音樂家的高超技巧,而這位就是英國著名的銅管演奏與銷售推廣的迪士丁家族中的爸爸約翰·迪斯丁(John Distin)!康士坦丁大公囑咐法國樂器製造商尚-希來赫·阿斯泰(Jean-Hilaire Asté, 1775~1840)複製樂器,他完成後仍繼續研究,而在1817年發明提出了數種同樣設計原理,具9鍵的奧菲克萊德號家族樂器,高音(in F, Eb, C或Bb)的稱Clavitube,中音(in F或Eb)的稱Quinticlave,低音(in C或Bb)與倍低音(in F)的稱Ophicléide,隨後在1821年取得專利!


奧菲克萊德號的名稱來自於希臘文,希臘文中Ophis(ὄφις)指的是蛇(Serpent),而Kleis (κλείς)指的是按鍵(Keys),因此有按鍵蛇號之意。管身為金屬製,使用與銅管樂器相似的杯狀號嘴與連桿按鍵系統控制音孔開閉控制音高,具有9至12個按鍵,常見的標準為11鍵。而奧菲克萊德號的形制可能受到同為金屬製的有鍵步號與英國低音號角的影響。

法國演奏家大衛·葛西耶(David Guerrier)以奧菲克萊德號演奏雅桑特·克羅采(Hyacinthe Klosé)的曲調變奏(Airs Variés)

奧菲克萊德號的外型會讓人聯想到其實發明於其後的薩克斯風(Saxophone),有一說法是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 1814~1894)當年維修奧菲克萊德號時,突發奇想,將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net)吹嘴裝到奧菲克萊德號上,而得到發明薩克斯風的靈感。奧菲克萊德號並非單一調性的樂器,而是擁有不同的尺寸大小、調性的樂器家族

奧菲克萊德號家族09
低音奧菲克萊德號10

Quinticlave隨後以中音奧菲克萊德號(Alto Ophicleide)為人所知,並廣泛地應用於管(軍)樂隊中,但由於音準較難控制,並不如常見的低音奧菲克萊德號,而未獲管弦樂團採用,而後提到奧菲克萊德號時,會第一時間聯想到的低音奧菲克萊德號繼蛇型管後出現在當時的交響作品中,如:菲力克斯·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原為使用英國低音號角)神劇以利亞(Elias)艾克托·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原為使用一把蛇號與一把奧菲克萊德號)

艾曼紐·克立凡(Emmanuel Krivine)指揮愛樂室內樂團(La Chambre Philharmonique)演奏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第五樂章-安息日之夜夢(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中由蛇號與奧菲克萊德號演奏的末日經片段(Dies Irae),派翠克·威巴特演奏蛇號與奧菲克萊德號,科宏堂·莫何馮(Corentin Morvan)演奏奧菲克萊德號

直到20世紀末,世界興起古樂的潮流,重新將目光聚焦在音樂原創作年代的歷史樂器、表演方式上,蛇號與奧菲克萊德號等樂器才又重新回到古典音樂的版圖上。

其中,1970年代,英國樂器製造者克里斯多佛·孟克(Christopher Monk, 1921~1991)重新製造了一批蛇號,可以說是蛇號的復興之始。而孟克所屬的知名倫敦蛇號三重奏(London Serpent Trio)以實際演奏參與了這場復興。法國爵士低音號演奏家米歇·高達(Michel Godard, 1960-)融合爵士、民族、古樂的音樂風格則為蛇號帶來新的視野。2012年,義大利作曲家路易吉·莫雷歐(Luigi Morleo, 1970-)創作了多樣:無極限(Diversità: NO LIMIT),為蛇號與弦樂團的協奏曲,由朱塞沛·史卡拉蒂(Giuseppe Scarati)擔任獨奏,於義大利莫諾波利(Monipoli)的尼諾·羅塔音樂院(Nino Rota Conservatory)首演。2019年,法國里爾國家管弦樂團(Orchester National de Lille)委託法國作曲家班傑明·阿塔希(Benjamin Attahir, 1989-)創作為蛇號與管弦樂團"Adh Dhohr"協奏曲,由派翠克·威巴特擔任演奏,錄音並獲法國勝利音樂獎(Victoires de la Musique)作家曲家組提名。

倫敦蛇號三重奏(London Serpent Trio)與合唱團The Canterbury Clerkes的演奏錄音
米歇·高達的蛇號演出
米歇·高達的錄音專輯蛇號之歌(Le Chant du Serpent)
多樣:無極限(Diversità: NO LIMIT),為蛇號與弦樂團的協奏曲
為蛇號與管弦樂團"Adh Dhohr"協奏曲

2012年,美國作曲家威廉·派瑞(William Perry, 1930-)為澳洲奧菲克萊德號演奏家尼克·拜恩(Nick Byrne)創作了奧菲克萊德號協奏曲「來自過去的號聲」(Ophicleide Concerto “Brass from the Past")尼克·拜恩與派翠克·威巴特皆曾出版奧菲克萊德號的專輯。馬克·吉哈朵特(Marc Girardot)洛宏·馬朵夫(Laurent Madeuf)等音樂家組成的浪漫主義銅管合奏團(Les Cuivres Romantiques)與後繼的不可一日無樂(Nulla Dies Sine Musica)合奏團則是以奧菲克萊德號盛行的浪漫時期的銅管樂器演奏當時的音樂。由指揮約翰·艾略特·賈蒂納(John Eliot Gardiner)所創立的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Orchestre Ré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聚焦於浪漫時期的管弦作品,並以當時的樂器演出。

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Orchestre Ré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以歷史樂器演出的幻想交響曲DVD

英國的樂器製造商Wessex Tubas,則在有限的古董樂器以外,提供了奧菲克萊德號的復刻樂器。

Wessex Tuba所復刻的奧菲克萊德號
奧菲克萊德號協奏曲「來自過去的號聲」(Ophicleide Concerto “Brass from the Past")
尼克·拜恩的奧菲克萊德號錄音「從遺忘而返」(Back from Oblivion)
派翠克·威巴特的奧菲克萊德號錄音「超技奧菲克萊德號」(The Virtuoso Ophicleide)
浪漫主義銅管重奏團演奏最早的銅管五重奏作品,法國作曲家(Jean-François-Victor Bellon, 1795~1869)的12首五重奏選粹與其它作品
不可一日無樂合奏團的解說故事音樂會-小號角(Petit Clairon)中介紹許多歷史銅管樂器

收到新網誌上架的郵件通知,也讓更多管樂愛好者看到吧:

延伸閱讀:

參考圖片

01.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可能是18世紀義大利李奧波多·法蘭奇歐里尼(Leopoldo Franciolini)製作。
02.維基百科 Wikimedia Commons
03.線上樂器博物館 MIMO
04.道格拉斯·瑤個人網站 Douglas Yeo
05.維基百科 Wikimedia Commons
06.The Serpent Website
07.Berlioz Historical Brass合奏團。
08.線上樂器博物館 MIMO
09.Robb Stewart Brass Instruments, Hudson Graham’s “Family" of Ophicleides
10.日文維基百科

參考書目

01.Clifford Bevan, “The Tuba Family", Piccolo Press, 2000。
02.Adam Carse, “Musical Wind Instruments", Dover Publications, 2002
03.Trevor Herbert & John Wallace, “Brass Instrumen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參考網站

01.中文維基百科
02.英文維基百科
03.法文維基百科

發表者:邱浩瑋 vvhitewhale

業餘管樂愛好者,透過研究、寫作與介紹網路上免費的影音資源,發掘更多不同的管樂可能性!

Euphonium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過去01.蛇號(Serpent)與奧菲克萊德號(Ophicléide) 有 “ 2 則迴響 ”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